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 > 动作 > 刀背藏身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时候

刀背藏身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时候

更新:2017-10-06 14:44:30来源:中国影视周刊作者:剧情1哥

徐浩峰执导、许晴、春夏主演的电影《刀背藏身》近日发布了先导预告片和剧照。预告片中瑰丽大气的场景再加上精彩的武打设计,让人看了一遍之后还想再看。那么,这部电影设置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时候呢?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怎么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刀背藏身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时候

动荡局势中的变化动荡

电影《刀背藏身》以20世纪30-40年代的动荡时局为背景,围绕长城会战中杀敌制胜的“长城刀法”起源问题展开,描述了那个时代,绅士武人的侠义风骨、民间隐匿高手间的较量、及国仇家恨充斥的大时代里微小众生的爱恨纠葛。

功夫电影的新标杆

刀背藏身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时候

提起武侠电影,一般观众,首先想到的是那些吊着威亚飞来飞去的绝世高手、眼花缭乱的华丽打斗。但在徐皓峰的电影里,一反武侠电影中“化武为舞”的打斗风格,坚持“实打”,一招一式清清楚楚,刨除一切花哨动作、无意义的特效场面,尤其是通过《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师父》三部作品塑造出的那个处处“禅”机的徐浩峰式江湖,更是令人神往,开启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新模式。徐皓峰坦言:“近15年来,港式武打片逐渐度过审美新鲜感期、失去新奇,不再受到观众狂热追捧,但其发展并非没有转机。中国的优势,在于民间可供开掘的材料多、家底雄厚,因此在功夫电影的发展上,还是有变化的余地。”

长城抗战指的是什么?

长城抗战是中国抗日军民在长城沿线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是中国人民早期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3月至5月,中国国民政府指挥下的国民革命军(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等),在长城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抗击侵华日军进攻的作战。我军顽强抵抗、浴血奋战,但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长城沿线仍失守,平津危急。之后成立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被迫由参谋部作战厅长熊斌与日本代表冈村宁次签订《塘沽停战协定》,划定冀东二十二县为非武装区,军队不

得进入,而日军退回长城以北。中华民国与伪满洲国也因此事实上以长城为界,伪满洲国更于长城各地树立“王道乐土大满洲国”的界碑。

长城会战战争评价

长城抗战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支援,纷纷捐款、捐物,并组织各种团体上前线慰问官兵。长城抗战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在华北进行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役。在这次战役中,广大爱国官兵,进行了近三个月的战斗,给骄横一时的日军以沉重的打击,自己也做出了重大的牺牲。长城抗战虽然失败了,但也阻止并延缓了日本军事侵略华北的进程。尤其是通过长城抗战,表现了中国广大爱国官兵为反抗侵略而具有的高尚的抗战热情和顽强的抵御能力。

而如此丧权辱国之卖国条约《塘沽协定》的签订,遭到了国内部分人士的强烈抨击,更加激发了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但以胡适为代表的一些人士认为,长城战败后华北已经无险可守,华北若再陷落敌手,国家损失更大,因此支持华北停战,认为这“是一种不得已的救急办法”,与上海停战同样可以谅解。

关于剧情狗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剧情狗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论坛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