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这部电影虽然已经上映了很久,但是引发的思考却远远没有停止。在电影院看到最后,全场都很安静,只是偶尔会有低低的啜泣声。
也从来没有因为一部纪录片进过电影院,而且在去之前就知道从头到尾基调都很平淡,出来之后很久又有一种哭不出来的心痛。
只为这部《二十二》。
不知是因为看过的评论暗中累积了情绪,还是片头的葬礼就开始令人伤感,第一位老奶奶一出镜我眼泪就差点掉下来。
二战的历史和战时的生活对和平年代长大的我们其实很是陌生,终究我们无法身临其境。据统计的20万慰安妇,只有少数人活了下来,大多数人都选择或被选择了放弃生命。因为无法身临其境,所以很难回答:
在那种命运中,该选择死还是生?死和生,有哪种选择会确定多些幸福么?
片中,几乎所有受访的老人生活环境都很简陋,因为当年或长或短的受虐经历,她们的身体也都负载着常年的伤病。片尾,制片方感谢所有参与制作的老人和家人;确实,虽然比起战时就死去的姐妹,她们多活了几十个年头,但也许没有哪一天,她们能活得轻松自在。
也许,总有某个时刻,她们希望可以将压在心底的痛楚一吐为快,但终究她们还是选择沉默,为了艰苦却平静的生活,更为了自己的家人和后代不要因为自己的噩梦而活在蜚短流长之中。
林爱兰老人
在几位受访者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林爱兰老人。
从出镜开始,林爱兰老人就很投入地讲起当时怎样拿枪打死两个日本鬼子,言语之中始终有种果敢;还演示怎样上子弹,子弹怎样击中敌人头部,仿佛让人暂时忘记了这是部沉重的纪录片,而是在听邻家奶奶讲当年的豪迈事迹一般。
原来,她年轻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曾从日方偷出物资给抗日部队,尽管不幸被日军抓捕,虐待致残,镜头前的老人依旧精神矍铄。只是,可以这样勇敢面对日本鬼子的女子,在讲到母亲被绑住手脚扔进河里的心痛,还是不禁掩面哭泣。
那一刻的泪水,没法安慰。
毛银梅老人
还有一位很难忘的是毛银梅老人,她本是韩国人,叫朴车顺,逃亡到中国却没能逃开被抓进慰安所的命运。她说是自己起名为“毛银梅”,因为要跟着毛主席的姓,她很爱毛主席。
当回首那段沉重的历史时,她还能清晰地记起当年日本鬼子最常说的几句日语:“欢迎光临!请进!”,“你进来!你上来!”事隔几十年,老人讲起这几句日语依然会条件反射般90度鞠躬,当年受辱的切肤之痛,如何能够想象!
几位受访老人讲起当年的事,都是努力说了一点,最后都说:不说了,说不下去了,说了心里不舒服。
相比于当年就放弃生命得到的解脱,负重活过这许多年需要更大的勇气,而愿意回顾噩梦往事重提无异于自己在伤口上撒盐。
听之前看过的朋友说,听老人们讲述时会难过,但更难过的,是看她们克制悲伤的那份努力。她们曾历经惨无人道的虐待,但眼前的她们却选择了埋葬仇恨,善待生活,来拥抱眼下的温暖。
片中可以看到,幸存至今的老奶奶们在贫寒生活中知足的美好,听她们唱起《阿里郎》和《桔梗谣》的美好,看她们和家人邻居一起柴米油盐也好,说说笑笑也好,让观众只希望能守护这一切美好。
但我们关注得太晚,而饱经风霜的老奶奶们却走得太快——任后来人去感叹抹不去的曾经,和留不住的生命。
这部全国首个票房过亿的纪录片,全片画面剪辑十分直接,刻意不使用更具艺术感的过渡,好像怕伤害了片中的任何一点真实。有时是屋檐遮盖了半个,甚至多半个景框,那种逼仄感把老人们窘迫的生活环境和内心重压传达得更直入人心。有时在老人掩面哭泣的画面之后,会接上几秒钟的滂沱大雨,我很感激,就像那大雨帮我们把想流的眼泪都流出来了一样。更多的时候,只是田野,是水滴,是静物,我想是导演在沉重中留出了一点空隙给我们思考,也让我们呼吸。
导演说,本片收入如有盈余,会用于改善老奶奶们的生活。我不怀疑这份心意,但却不确定还有几位老人能够有福消受,如果最后幸存的几位老人也无法等到一个历史的公道,想必其他的什么补偿也终究是徒劳。
日本人的道歉看似遥遥无期,唯愿依然在世的老奶奶们能够安度晚年。
感谢这部记录并呈现了那段黑暗历史的《二十二》。看完了其实什么都不想写,但是更不想,什么都不写。
关于剧情狗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剧情狗帮助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论坛转帖